百年川剧 匠心传承——信机系暑期社会实践团赴成都调研

发布时间:2019-09-10

百年川剧 匠心传承——信机系暑期社会实践团赴成都调研

【来源:百年川剧 匠心传承——信机系暑期社会实践团赴成都调研 | 发布日期:2019-09-10】

  川剧是中国戏曲宝库中的一颗光彩照人的明珠,但在科技和新媒体日新月异的今天,虽然川剧已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,由于新生代川剧演员的缺失、观众的流失以及无法适应新时代观众的审美需求,在如火如荼的各类文娱产品宣传之中,川剧的传播极其匮乏,现如今已经列入了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,许多神秘技法面临着难以传承的尴尬境地。为了进一步了解川剧的传承现状,促进川剧的进一步传承与发展。信机系暑期社会实践团于7月13日赴四川成都开展了为期三天的川剧调研活动。

活动期间,信机系师生首先前往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进行参观调研;随后,为了更深入了解川剧发展现状,他们前往“蜀风雅韵”川剧院进行问卷调查、采访演职人员并观看了川剧表演。通过对200多份有效问卷的整理汇总,从川剧观众的年龄层级、了解川剧的途径、喜欢川剧的原因、对传承川剧等非遗文化的建议等方面,进一步了解川剧传播现状。许多游客表示,川剧是来成都旅游必须体验的项目,应该引起大家的重视,自觉承担起保护及传承的义务;经过对演职人员的采访,了解到川剧演员总体年龄偏大,年轻演员接续问题堪忧,当问到“年轻人来看川剧的多吗?”演员说到:“年轻人少得很,更多的是外地、国外来的游客。”总的来说,川剧中的唱腔多达上百种,对演员素质要求高,现当代的年轻人对曲艺的兴趣不足、不肯吃苦,使得川剧的传承有着较高的难度,大家也不愿走进川剧院感受这项传统文化的魅力;活动最后,大家走进“蜀风雅韵”川剧院,通过一个个精彩纷呈的川剧表演,感受百年巴蜀戏曲文化的魅力。

此次调研活动,从老成都街道茶馆、剧院的减少,看到了这个时代川剧观众渐渐流失的现状,洞悉背后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冷漠和无视。正如第二十五届“梅花奖”得主王玉梅所言,川剧发展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、传播优势、川剧资源优势,通过“一带一路”,让优秀传统文化“活”起来,“走”出去,使传统非遗文化得以保存、传承。所以,保护和传承川剧等非遗文化刻不容缓,希望更多人走进川剧,了解川剧,保护川剧,传承川剧!让我国川剧等传统非遗文化永绽光芒!(信机系)